资讯 人工智能学术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谈cncc:中国计算机学者的坚守与传承 | 雷峰网-亚博电竞网

2021/10/10 13:46

这要感谢中国有这样一大批专家学者,他们愿意为中国计算机事业贡献力量,愿意承担这份责任,把它做下去,做的更好。

在cncc大会前的专访中,倪明选教授说道。

cncc 2021大会将于10月28日在深圳开幕。今年的 cncc 堪称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届。大会邀请2位图灵奖得主,数十位院士、上百位资深专家;开设111场技术论坛,涵盖学术、技术、产业、教育、科普等32个方向,参会者预计首次突破一万人。

创立于2003年的cncc ,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每年的cncc都在论坛数量、质量以及嘉宾阵容上为参会者及业内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cncc的办会热情和影响力一直在逐年上升,这在众多国际计算机会议中并不多见”,倪明选教授告诉ai科技评论,“办会是一件很费心力的事,它像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资源的协作配合,我想不到有其他国际计算机会议有近万人参加的规模而且一直很出彩。”

在cncc 2021大会上,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的倪明选将以大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倪明选教授是世界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ieee fellow,长期从事高性能体系结构、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技术、高速网络、操作系统与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在国际计算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被评选为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委任为国家基础研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务院颁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作为计算机领域的顶尖学者,早在2005年倪明选教授就受邀参加cncc 大会并做主旨报告,这是他与cncc的初次相识。回忆当时在武汉的情景,倪明选校长感慨,“看到中国也有专业的计算机学术会议,很欣慰,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与cncc一样,倪明选教授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1990年之前,中国计算机研究几乎处于孤立状态,很少有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发表国际期刊。到了2000年后,在海外华人学者的帮助下,国内学者开始在国际会议和期刊发声;国际性会议也开始引入到国内举办,中国计算机的国际地位开始逐步提升。在这段重要转型期,倪明选及大批华人学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中国计算机学会将“海外杰出贡献奖”授予倪明选教授。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2人,截至去年9月共有18位获奖者。海外杰出贡献奖旨在鼓励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海外个人或组织。在他之前,获此殊荣的是南加州大学黄铠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李凯教授、亚利桑那州大学邱锡生教授等人。

在倪明选教授看来,cncc更像一个志愿者学术会议,从2003年创办之初,国内重磅级大咖坚持参与和筹备会议是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热爱和坚守,这是一种传承。作为本届cncc大会主席,倪明选教授表示很荣幸成为传承人之一,希望能够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2020年4月,倪明选教授获委任港科大(广州)创校校长,未来将以创新教育的方式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输送人才。 

以下为倪明选教授的采访,ai科技评论做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

q:您是如何被选为cncc2021 大会主席的,本届大会有哪些亮点,您有哪些期待?

a:我想cncc 2021指导委员会主席梅宏院士邀请我当cncc大会主席,是因为我要到港科大(广州)当校长,这次大会又恰好在深圳举办。收到邀约的时候,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很大的荣誉,我还担心因为疫情的缘故无法参会。之前了解说从香港到深圳要隔离14 天,后来又说是21天,今天确定因为福建疫情要28天。但不管是多少天,cncc这样的年度盛会我一定会到场参加的。

今年cncc大会组织了111多场技术论坛,是有史以来议题最丰富的的大会,涵盖了数字化转型,区块链、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等多个产学研主题。另外,这次大会邀请计算机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也吸引了很多年轻学者前来参会,他们之间互相切磋、交流会碰撞出哪些新的火花,是我非常期待的。

另外,为了鼓励资深教授与青年学者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大会在30日特意组织了会员之夜,这种与大佬面对面对沟通的机会并不多见,对后辈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

q:您与黄铠老师和孙贤和老师都获得了ccf海外杰出贡献奖,您如何看待这个奖项以及在你们三代人之间的传承?您认为海外学者为ccf 的国际化和国内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

我记得黄铠老师是在2005 年获得海外杰出贡献奖,是这个奖项的首位获奖者。黄铠老师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也做了很多的贡献,包括他在美国退休后还回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续教授,这个奖项对他而言是非常大的荣誉和认可。当然,我和我的学生孙贤和也一样,我们都希望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我们也看到在很多华人学者的贡献下,中国计算界在全世界的地位一直在上升,比如天河超算连续三年在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中居榜首,计算机界的各种国际会议、重要刊物都有华人学者的身影,或者由他们担任大会主席等重要职务。

其实在2002年回香港之前,我很少见到有华人学者来美国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计算机领域有名的国际并行计算会议在早期也只遇见过清华的王鼎兴教授和郑伟民教授,他们当时已经是国内外相当有名的学者。所以,那时候因为访学机会少,信息闭塞,大多学者不了解国外的研究现状,不了解国际会议,更不了解的他们的游戏规则。 回香港之后,我邀请一大批年轻的老师和学者来港科大一起做研究,向他们介绍国外的研究情况和最新成果。内地的学者都很聪明,弄清楚国际规则后,他们很快就青出于蓝,发表了大量文章。之后那段时间,很多海外的华人学者也都陆续在暑假时间回到国内,与国内学者们交流、组织活动。

到了2000年后期,中国计算机界已经基本熟悉国际规则,各种国际会议也开始引入到国内。在2006年开始我还在上海交大成立了专门的973实验室,每年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国内访学。虽然每年大概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但效果是非常显著。当时那批学生现在大多成了中国计算机界的中坚力量,在各大科研机构和院校任系主任、院长等等,他们为培养下一代计算机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q:中国计算机在国际地位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有哪些比较关键的转折点?

1990年前后是中国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成长的一个关键点。因为80年代第一批派出国的留学生到了90年代初基本已经毕业。他们有的留在了美国任教,有的回到了国内发展,比如李国杰教授、李晓明教授。当然,也有一批学者去了欧洲、加拿大这些地区。这一批在海外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学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第二个转折点可以说是在2010年前后,我们开始大力推动中国在国际会议和期刊方面的影响力。当时我们想如果要自立山头,自己做个刊物,可能会很难,所以就想去攻占山头,把世界一流的刊物或学会攻占下来才是本领。我们的策略是鼓励老师与学生去成为计算机相关学会的会员,后来这些会员在国际会议中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我们也尝试将一些主要的学术期刊或者大会引入到国内来举办,记得我当时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通信会议infocom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那一年的投稿记录多年都没有被打破。在国内办会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大会主席等职位可以由我们来推荐,这样很多国内资深专家也因为参会国际会议提高知名度,这些都是当时我们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影响力比较成功的尝试。

q:您对cncc的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期待?未来筹办会议有哪些方面是可以持续改建的?

从杜子德秘书长到唐卫清秘书长,一直在很用心地筹备cncc大会,每年的cncc也吸引了很多重磅级专家,他们大多是自愿、义务性质来参会的。我在国外看到很多学术会议一开始做得很好,但很难有持续的精力和热情去做这件事,后来参会的人也就慢慢减少了。

我看到从2005年到如今,计算机大会的热度一直在持续升温,很多中国学者愿意来承担这份责任,把它做更好,我想这是一种传承,我也希望自己能够为cncc,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q:港科大(广州)的学科建设分为四个枢纽, 16个学科领域,其中包括人工智能专业,您能否能具体透露一下人工智能在师资建设、培养方案上的一些计划和措施。 

a:我在2002年初刚到港科大计算机系的时候,学生们对人工智能没有太大热情,虽然研究人工智能的老师相對的比其他學校还多,但学生比其他计算机领域较少。后来人工智能热潮再起,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计算机系成了港科大最大的学科系统,目前有50多位老师,且多数学生都转而对人工智能产生了兴趣, 但不可能所有学生都去读计算机系的人工智能专业。当时我担任港科大首席副校长,不可能也不敢把学校学生名额都大幅倾斜到计算机系。

 在港科大(广州),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建立一套交叉学科的培养体系,将人工智能独立成为一个专业。我们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脱胎于计算机系但不应该限制在计算机系内,他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我们鼓励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金融学、材料学等学科建立联系。目标在培养一批能够在不同领域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人才。因为人工智能不仅要赋能产业,也有辅助其他学科发展,我们需要多样化的ai人才。我们在人工智能学域招聘的老师也是从不同背景来的,例如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老师就是美国rutgers大学商学院的讲座教授。

q:从整个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现状看来,您认为产业界和学术界需要怎样的人才?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和改变? 

a: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讲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要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问题偏重单向传递知识,这是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港科大(广州),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能力。每年在正式开课之前,我们会对所有任教老师进行培训,教他们如何讲课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是港科大(广州)首要教学改革的内容。至于具体的讲课方法,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线性代数教授给了我很大启发——他每讲一个数学问题都会把背后的物理意义分析地很明白。学生们知道了这个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会轻易忘记了。另外是要培养有真正科研影响力的学者,这里的影响力不单指发表很多paper,也包括创办企业,让科研成果在工业界落地。要如何培养?一个核心思路是:搭建产学结合的教学环境。在港科大(广州),我们会邀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来共同指导博士生,或者做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一个产学结合的双重视角,帮助他们拓展研究思维,真正做出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解决一些尖端问题。

10月28-30日,深圳,来cncc2021会场,亲耳聆听专家们的精彩报告,将带给你无与伦比的专业享受。

cncc2021将于10月28-30日在深圳举行,今年大会主题是“计算赋能加速数字化转型”。cncc是计算领域学术界、产业界、教育界的年度盛会,宏观探讨技术发展趋势,今年预计参会人数将达到万人。每年特邀报告的座上嘉宾汇聚了院士、图领奖得主、国内外名校学者、名企领军人物、各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业内专家,豪华的嘉宾阵容凸显着cncc的顶级行业水准及业内影响力。今年的特邀嘉宾包括acm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教授和barbara liskov教授,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空间研究所yolandagil教授,陈维江、冯登国、郭光灿、孙凝晖、王怀民等多位院士,及众多深具业内影响力的专家。今年的技术论坛多达111个,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覆盖,都开创了历史之最,将为参会者带来学术、技术、产业、教育、科普等方面的全方位体验。大会期间还将首次举办“会员之夜”大型主题狂欢活动,让参会者畅快交流。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谈cncc:中国计算机学者的坚守与传承

扫码查看文章
亚博电竞网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