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消息,ccf nlpcc 于 2018 年 8 月 26 日-30 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成功举办,今年的杰出贡献奖得主为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冯志伟先生。nlpcc 杰出贡献奖得主每年 0 – 1 名,去年首次颁发,得主为清华大学黄昌宁先生。今年的青年新锐奖得主为西湖大学副教授张岳,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栩。
图:计算机语言学家冯志伟先生
冯志伟先生的得奖理由如下:
冯志伟教授是资深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语言学专家,从事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和系统开发几十年,学术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已在多家著名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余部专著,翻译国外重要论著数十篇(部),并用汉、英、法、德文等撰写了有代表性的重要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刊物上发表。
冯志伟教授年近八十,仍笔耕不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积极推动计算语言学的发展。不仅在国际上担任很多知名组织、会议的委员、学术期刊的编委,也在国内计算机领域重要的学会中担任会长、理事、标准制定成员、评审委员、多所著名大学、研究所的兼职教授,以及核心期刊的编委等。
冯志伟教授是一位极为罕见的文理兼通、跨学科的研究型专家。他既懂得理科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科学,又懂得语言学中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和普通语言学,深研过汉、英、法、德、俄、日等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自动处理,并把各方面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在计算机上加以实现,完成各种研究任务。他在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研究中都取得重要的成就,分别成为这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在颁奖仪式上,冯志伟先生发表如下获奖感言: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今天我获得 ccf-nlpcc 卓越贡献奖,非常高兴,谢谢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ccf-tcci)给我这样的荣誉,谢谢 ccf-tcci 诸位专家的提名,谢谢在公示过程中各位同行专家对于我的热情鼓励和有力支持。我希望与我的同事们和学生们来共享这个荣誉,是他们 60 年来一直给我有力的支持,给我热情的鼓励,给我无私的帮助。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我非常珍惜这个荣誉。
美国著名计算语言学家马丁•凯伊(martin kay)在 2005 年获得 acl 终生成就奖的答谢辞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计算语言学正在试图用计算的方式来研究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问题」。我非常赞同马丁•凯伊的这种看法,我们应当把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
我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者,早在 1957 年我才 18 岁的时候,就对于语言的研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着打破人类的语言障碍,后来我知道了美国在 1954 年就研制成功俄英机器翻译,受到极大的鼓舞,决心投身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于是我在北京大学从地球化学专业转而学习语言学,走上了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漫漫长途。文革中我被迫改行,经过十年之久的磨练和周折之后,才得以重新归队。
这 60 年来,不论如何艰辛,不论怎样困难,我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自然语言处理的道路上。60 年前,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而自然语言处理也才初露新芽。现在我已经是年近 80 岁的垂垂老人了,可是,我们从事的自然语言处理仍然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她仍然还显得非常年轻,仍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仍然有着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学研究的发展却是无限的,我们个人的有限生命与科学研究这棵枝叶茂密的参天大树相比,是显得多么地短促,多么地渺小,多么地微不足道啊!鲁迅先生说得好,「我倘能生存,我仍要学习!」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地进行更新知识的再学习,坚持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努力赶上自然语言处理学科发展的步伐!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跨学科研究的最好范例。我希望计算机科学界和语言学界联合起来,共同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谢谢大家!
附冯志伟先生简介:
冯志伟先生目前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兼职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高端特聘教授,担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香港术语学会顾问,并担任跨欧洲语言资源基础建设项目顾问(telri, 欧盟)、语言资源与评测国际会议顾问(lrec),《语料库语言学国际杂志》(ijcl,阿姆斯特丹)、《中文计算国际杂志》(ijcc, 新加坡)、《中国语文》、《中国科技术语》等刊物的编委,还担任《中文信息学报》顾问。他主要研究机器翻译、信息抽取、数理语言学、计量语言学、计算术语学以及自然语言形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已出版专著 30 余部,发表论文 400 余篇。
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有《数理语言学》、《自动翻译》、《现代语言学流派》、《现代汉字和计算机》,译著《自然语言处理综论》等。他还主持和参与了若干个国家标准的制定,为我国标准化做出了贡献。
在 18 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之后,他在北大图书馆偶然看到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n. chomsky) 的论文《语言描写的三个模型》(three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被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中的新思想深深地吸引,继而从理科转到中文系语言学专业从事语言学的学习。
在 1964 年考上北京大学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生后,经导师岑麒祥教授同意,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定为《数学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在我国语言学研究中,首次系统地、全面地来研究数理语言学这个新兴学科。之后,以优异的理科成绩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信息科学系的研究生,又开始了理科学习。
1978 年到法国格勒诺布尔理科医科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 (imag) 自动翻译中心 (ceta) 师从法国著名数学家、国际计算语言学委员会主席沃古瓦 (b.vauquois) 教授专门研究数理语言学和机器翻译问题,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汉语到多种外语的 fajra 机器翻译系统。
1981 年回国,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计算中心担任机器翻译研究组组长。
1985 年调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担任计算语言学研究室主任。
1986-1988 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 (fhg) 新信息技术与通信系统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中文术语数据库 glot-c。
1990-1993 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语言文学院(fachbereich-ii)担任客座教授。
1996 年在德国康斯坦茨高等技术学院国际术语学和应用语言学中心 (cital) 担任技术顾问。
1999 年 10 月-2000 年 8 月再次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语言文学院(fachbereich-ii)担任客座教授。
2000 年 8 月-2001 年 8 月在桑夏自然语言处理研究院担任高级研究员。
2001 年 9 月到 2004 年 8 月在韩国科学技术院 (kaist) 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eecs) 担任访问教授,用英语讲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ii)的博士课程。
曾任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2 年 6 月起任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消息来源:
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