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金融科技巨头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bat的金融人,正「含恨」回归银行 | 雷峰网-亚博电竞网

作者:周蕾
2021/07/15 22:14

“辛辛苦苦培养的技术专家,在业内稍微有点名气就被银行挖走了。”一位ai公司的中层向雷锋网抱怨道。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不止一家科技公司与我们提起人才流失这一难题,而这在bat这些互联网大厂身上更为多见:自己公司的专家和银行多打几次交道,一来二去的可能就“看对眼了”,宁愿回到金融机构的怀抱。

现在的银行不再像当年那样对科技和互联网反应迟钝,这批在科技公司磨练过的、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为银行的“挖角”首选。

除了薪资,科技公司似乎并没有太多招架之力。通常为亚博电竞网的文化和团队凝聚力而设的“花名”体系,甚至成为部分科技公司“严防死守”的招数之一,让技术专家公开曝光时统一用花名对外,尽可能减少真实个人资料露出,试图阻止银行把专家挖走。

“这应该是互金‘凉了’之后的第二波回流。”该中层感慨,随着互联网金融被监管“速冻”,近几年确实出现过一波人才被迫流向金融机构的情况,但如今的这波回流却多了一些主动转向的意味。

有些金融科技人才心中的天平,似乎又向传统机构倾斜了——为什么科技公司不再是他们的“第一顺位”?

纵观从业者们的选择和观点,个中缘由可大致分为三点:

钱是多,但性价比低

在上篇中,曾有城商行高管向我们透露:

“五年前,那些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给部分银行高管开出的薪资,至少是老东家的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市场非常疯狂。”

薪资,无疑是科技公司留住人才们的最大招数,业内也普遍认为金融机构的薪资福利不如科技公司有吸引力。

零壹智库所发布的《金融科技亚博平台app下载的人才招聘系列报告(2021年q1)》(下称《报告》)指出,

股份制银行、金融外包企业、综合金融和保险企业招收5成以上的金融科技人才,薪资水平却不高,主要在1.05万元/月至1.36万元/月之间。

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只为了钱就留下来。

“钱确实多出不少,但留在互联网大厂的金融云部门,实在不划算。现在不比以前,项目的交付不等于结束,要为了客户24小时stand by,加班开工,随叫随到,这都是家常便饭。”

李盟(化名)刚刚离开一家大厂不久,已经接到了一家银行科技子公司的offer。

在他看来,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总额的高低,要看性价比:“工资平均下来,时薪可能还没有在银行高吧。”开出两三倍的薪水往往也意味着,一秒要掰成两三秒花。

无论是已成气候的大厂,还是在各个细分赛道耕耘的、尚在创业期的金融科技公司,都难逃加班的劫。

也有科技公司中层向ai金融评论透露,确实有相熟的专家与公司提薪协商未果,宁愿降薪加盟金融机构。

而另一位正在寻觅金融机构工作机会的程序员,担心自己如果没有大幅晋升,很难在大厂留到35岁以后,年龄的焦虑驱使他寻觅一份“可以做得长久一点”的工作。

“(待在科技公司)好是好,但终究是一碗青春饭。”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提到有四类公司的薪酬处于“行业天花板”,均超过2.5万元/月:

区块链公司、征信公司、大数据风控公司,和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

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布局,纷纷成立专门的金融科技部,或是升级原有的信息科技部门,独立的科技子公司更是成为众多银行的标配。

从数据来看,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在薪酬方面的吸引力,有望追上甚至超过金融科技公司们。

目前,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只见涨不见跌,特别是技术研发类岗位,薪酬涨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近期一份来自科锐国际的《2021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下称《指南》)也指出,大数据风控、ai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化转型类岗位,跳槽涨幅在20-30%之间。

而首席信息/技术官的年薪在300-500万元,跳槽涨幅为50%;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年薪大概在150-200万元,跳槽涨幅为30%。云计算、金融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三类岗位的预计年薪,达到50-80万元的水平。

机会是大,但人员管理混乱

薪资问题其实只是一层“遮羞布”。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雷锋网强调,不适应互联网公司的文化,是不少人才回到金融机构的首要原因。

“内卷太严重了,回银行的话,‘卷’得至少没那么厉害。”其中一位银行业人士感慨。

这种水土不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竞争压力,在科技公司内卷,绩效标准严苛,使他们转身向往起传统机构“体制内”的安稳。在科技公司短暂工作过的该银行人士也指出,金融机构的内部的体系也趋于稳定,人事动荡、派系斗争的情况要比大厂或初创公司少。

“虽然银行同样派系林立,但大多派系已经运转地非常成熟,派系的历史越长、规模越大,对中低层的员工来说越没什么大影响。毕竟斗争是大佬们的事,炮火落不在我们身上。

“而科技巨头的金融部门,派系还没有形成气候,规模也不大,所以即便是普通员工,也会卷入到高频的站队和小斗争中,虽然闹腾得不大,但时不时扰乱你,很心累。”

多份行业报告也指出,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中高管人员跳出体系需要更大的魄力,寻求银行体系内或者同业机构内的工作机会,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位曾在城商行和科技巨头“反复横跳”的技术专家则表示,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在管理体系上的差异较大,很多人适应不了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又或者是饱受部门协作不畅通、权责不分明之苦,“我身边很多朋友经常跟我抱怨,batj的金融云部门,管理非常混乱。”

他指出,管理混乱是多重因素导致的:

首先,部分管理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是想方设法,从领导那里要到更多人,拿更多资源,把盘子做大,快速晋升,再进入下一轮循环。但最终,也导致了整个团队的动作变形。

要知道,当前的金融云,是一块需要“堆大量人头”的业务。人越多,才能接得住更多大型项目;项目多了,营收涨了,公司自然会给更多headcount(职员总数)和资源,相应地,你才能做更多事。

这让很多管理层,冲着“要人”和“要资源”去。结果,最核心的产品打磨、质量管理、团队流程体系建设,isv合作、项目交付,反倒成为优先级靠后的工作。

这种情况在任何it公司都存在,但在bat更加严重,究其原因,是互联网本身的“基因缺陷”。

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to c部门的人效非常高,躺着赚钱,利润率远高于云计算之类的b端业务。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目前各大互联网巨头的云事业群,已经成为公司最占人头的部门之一,但亏损也可能最严重。

“人最多,但营收和利润最低,云部门要再从集团手上拿更多headcount,变得非常难。即便是非常优秀的高管空降,银行出身,带着核心客户跳槽过来,也经常会因为要不到人,无法开展业务,郁郁不得志,只好失意重回银行。”一位云公司高管也向雷锋网抱怨道。

不得不跑马圈地式的工作模式,一步步让管理者们的决策,变形、扭曲、短视。

起初他们表示理解,毕竟业务起步不久,需要经历一个改善的过程。可是这种混乱,随着项目的增多、不同背景人员的增加,他们发现,内部组织流程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似乎很难有实质性的好转。

“互联网公司的云部门,要么集团给予不设上限的支持,要么让其独立运作,否则原有的基因和原有组织模式,会产生大量干扰,不得不走弯路。”

其次,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云部门,还有一项更头疼的问题:工作流程以及考核标准的更替。

“很多金融云的员工,是从to c互联网业务线调过来的。相当于你原本是知名品牌的流行服装设计师,搜集好市场需求,把握好时尚趋势后,在背后运筹帷幄去设计衣服,做出来什么,消费者就得穿什么。

“而现在,角色变了,你成了一位裁缝,是一位给品位堪忧、态度恶劣的土大款,量身定制多套服装的裁缝,而且长期贴身服务,对方稍有不满意,立刻得修改。

“to c业务线的人来到金融云,依旧以服装设计师的工作模式和态度,去做裁缝的活儿。管理层怎么扭转他们的心态,怎么让他们适应新流程,怎么考核,难度都非常大。同时,让互联网大厂的原住民员工,和从外部it公司员工搭档,磨合适配,更是棘手得很。”前述技术专家表示。

关于大厂们组织文化、管理水平的讨论,近年来也逐渐增多,该技术专家也提到,组织文化背后也反映了一些晋升逻辑、行事风格,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人才们的去留。

在中,我们同样提到,一些batj的金融高管们,出走又回归的原因之一,还是“磨合”二字:

传统金融机构高管进入互联网公司后,由于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迥异,很难与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以及下属完成有效的磨合。如果一位空降的高管在两年内都没有搭建好自己的班子,出局是必然的结果。

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金融机构出身的人才们,因薪资福利和行业前景而来,却无法适应从甲方到乙方的身份转换。

“以前都是被服务的甲方,现在却是随传随到的乙方,再去直面甲方的很多需求,心里多少有些落差。”另一位刚离开银行不久、进入到某知名金融云团队的从业者也感慨。

正如前文所言,如今很多项目上线,并不是合作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另一位服务过金融机构的saas企业高层就向雷锋网表示,这意味着团队要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大中型金融客户更要求专属团队、贴身服务,个性化需求不少,服务难度比以前更大,这种挑战不是谁都吃得消的。”

方向是好,但风口在紧缩

而跳出“钱”和“人”去看,潮水的方向也已有所转变。

“去年年底开始,监管的重压已经非常明显了。”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监管因素,认为这也让不少人才对科技公司的前景感到悲观。

部分大厂高管的回流,正是因为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审查愈加严格,上市变得愈加遥远,手中的股票成了一张白纸,套现遥遥无期。

回想数年前互联网金融红极一时,银行业增长放缓,大批人才跳出传统机构,追逐风口。

但如今p2p彻底清退,大数据公司遭严打严查,互联网存贷双杀,牌照的管制、监管条款的限制下,《指南》认为,整个人才市场趋于冷静,小公司、细分领域越来越难有生存空间,市场出现饱和。

稳健合规,又再次成为部分人才择业的第一标准。

诚然,有一部分人才回流,是因为在科技公司“待不下去”,才选择回到金融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金融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需要人才、更懂人才。

机构们试图摆脱自己“大象转身”的刻板印象,主动拥抱科技变革的姿态,也更吸引人才向他们靠近。

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新冠疫情直接让金融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客户经营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展业模式,服务的每一环都会是精细化经营的体现,金融机构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更是急剧上升。

而那些在互联网公司历练过的人才们,正好可以把互联网的经验和资源,带回至传统金融机构。这类拥有双重背景的人,自然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深受企业家们的青睐,给足人力和财力,让其在公司大展拳脚。

前述科技公司中层也表示,专家们经过千锤百炼,既懂技术又懂业务,这种“金融 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自然也就成为金融机构们“挖角”首选。

雷锋网也注意到,部分曾有batj工作经验的中高层,选择过自行创业、成立ai金融公司,但也在最近两年回到金融机构的体系之内,担任银行系科技子公司的业务线负责人。

不难看出,大型金融机构向中小机构,通过科技子公司/科技部门,输出自身沉淀多年的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已是大势所趋。监管层也通过多次发声,鼓励大机构“挑起重担”。对科技子公司的重视和扶持,也意味着科技人才们在选择回到金融体系时,有了更合适的去处。

封面图片来源:电影《信条》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bat的金融人,正「含恨」回归银行

扫码查看文章
亚博电竞网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