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path ceo daniel dines曾放出豪言,未来每台电脑里都会装有rpa。
这“窒息”的梦想,像极了40年前盖茨创建微软时说过的“让每人都拥有一台pc”的口号。
近日,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美国银行通过rpa来执行自动贷款业务,将小型企业贷款效率提升了10倍。
这样的效率是否能快速的“复制”到其他行业?rpa这匹2019年横空出世的“软件黑马”,是否能继续一路奔驰,最终站在行业之巅?
今天、明天、后天
每一款软件,都有想成为像word一样现象级产品的野心。
word从1985年诞生以来,已经度过了35个春秋。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雨的它,在软件行业却始终屹立不倒、傲视群雄。如何从微软等优秀软件企业身上习得“绝学”,是包括rpa等每一个软件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话题。
蚂蚁金服在这一领域颇有心得,其董事长兼ceo井贤栋告诉投资人,一个企业如果对今天、明天、后天的业务投入的成本比例不明晰,后果难以预料。
“在蚂蚁金服的三大业务板块中,数字金融属于今天业务;全球化属于明天业务;区块链等智能科技则是他格外看好的“后天业务”。”井贤栋说道。
对于一些传统行业,也许业务经历几十年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今天就等同于明天;但对于软件行业,看似天壤之别的今天、明天、后天,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现实往往比艺术更具戏剧性和科幻性,正如rpa厂商的境遇一样,本来不为人所知,短短一年,就被资本踏破了门槛。
在行业初期,rpa厂家大多是一些为企业定制独立软件的外包商。来也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褚瑞说道:“rpa这种产品形态其实已经在国内外市场存在了近20年,是一些劳务外包公司常用的基础工具,金融、财会、电信运营商、呼叫中心等行业领域一直在使用。”
这种定制化rpa服务便属于“今天业务”,是rpa厂商主要的盈利模式。
rpa的“今天业务”服务稳定、价格低廉、合作灵活,适合中小企业、大集团分公司以及外包公司使用。但是,时代在发展,今天在做的业务,不代表明天也照样能做。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rpa厂商们也慢慢开始向“明天业务”发展。
一些rpa厂商逐渐将工具平台化,客户端包括图形化设计器、执行环境(机器人),云端控制台等。部分企业已经慢慢向这个方向探索。但无论是今天业务,还是明天业务,阻止rpa成为现象级软件产品的痛点一直存在。褚瑞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说:“rpa的痛点是什么呢?一是高度定制化,二是实施成本高。
rpa替代的是工作中机械重复的部分,但是,由于行业不同、岗位不同、环境不同,即使替代的是同一类人力工作,实施方案也可能不尽相同,定制化几乎是rpa项目与生俱来的特点。相应地,每个项目都采取定制化的方式,实施成本自然居高不下。”
而rpa saas化,让其成为更通用、标准的产品,或许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目前存在一些固化的场景,可以直接使用标准化的rpa产品,但这都需要深层次的理解客户和市场,并结合自身对rpa本身的理解,更好地适应本地企业和市场。
弘玑cyclone创始人、ceo高煜光在谈及rpa标准化时表示:“假设rpa的标准化是指简单配置就能拿来即用,现阶段是达不到的,因为rpa要解决的业务流程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saas所能达到的。在迈向标准化之前我们首先可以做到模块化,能够互通,能够以低代码、无代码的方式进行组建,这是实现标准化的前提条件。”
“每个客户在相同的流程上也会存在一定的操作差异,要把rpa更高端的功能标准化,需要引入更智能的能力来灵活应对这些不同客户间的操作差异。我们正在把强大的ai能力以一种模块化的封装提供到我们的rpa平台上去 。目的就是为了实现rpa更高端的自动化,有更多的自适应能力。随着rpa的自适应能力越高,越能灵活实现标准化。”高煜光说道。
rpa本身具有的敏捷,协作和灵活的特点,能够在不侵入原有系统的情况下做很多流程优化的工作,未来rpa通过与各类技术的结合、与人的协作,或许能真正成为一款让人有无限想象空间的产品。
rpa正趋近saas化
2018年10月,gartner在报告中指出,rpa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标准———rpaaas(rpa as a service)。rpa的saas化其实早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saas化服务将在大小型公司中盛行。gartner预计,到2022年,超过20%的rpa部署将基于云 — rpaaas,并按使用数量付费。
对此,高煜光和褚瑞都认为,rpa最终能否saas平台化,取决于其能否像其它saas平台一样解决行业痛点。
saas平台的鼻祖salesforce是如何解决行业痛点的呢?首先,salesforce推出一个简单、廉价的基础版本,该版本能够满足客户绝大部分常见的标准化需求,这一招吸引了大量中小客户;其次,salesforce基于海量客户,搭建了开发者平台appexchange,非标准的客户需求由第三方来满足。
“rpa是不是可以 saas平台化,取决于这两部分的比例,这方面目前还没有比较公认的统计数据来支撑,但我们根据实践经验来判断,目前第一部分占比还不是太高。但随着rpa被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有可能会提取出更多的“公因子”,使rpa趋近于saas化。”褚瑞说道。
当然rpa和salesforce并不能简单的比较,rpa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的需求量还远远没达到可以saas化的标准。rpa如果要saas化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场景需要非常标准化;第二、该标准化场景的用户量要比较大,这样平摊总体成本,才能大大降低单个客户需要付出的成本。想完全saas化,rpa厂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
艺赛旗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胡立军认为,“如果现在就大量投入到saas化服务里,会割舍掉很大一块市场。目前,金融、制造等行业对私密性十分重视,它们并不接受saas化的服务,如果舍弃掉这些客户,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厂商的利润。”
更何况,用户的业务场景一直在变,rpa的业务流程也必须跟着改变。这样,rpa厂商自然不能做出一个一劳永逸的产品或者服务了。
然而这样的情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我们正在做计算机视觉层面的技术攻关,通过规律性的方法对用户业务场景变化的地方预判、处理和修正,使得产品形成一部分saas化的能力。”“我们有很详细的计划在往saas化方向走。”胡立军说道。
caas:一种中国特有的商业模式
当rpa在进行轰轰烈烈的“saas化运动”时,一种意外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诞生。
据悉,估值近70亿美元的rpa公司———uipath于2019年在中国市场签下了超千家咨询公司代理自家产品,而2018年还只有上百家。
作为全球rpa领导者之一,为何频频与咨询公司合作呢?
“rpa的本质就是咨询。”文因互联ceo鲍捷回答道。
业务咨询和rpa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其实我之前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saas不能落地?为什么中国的to b的企业都像外包公司?我认为在中国其实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把它称为caas(consulting as a service),它是在中国环境下被逼出来的一种模式。”鲍捷说道。
在中国,实施能力和咨询能力的分离造成了一个两极分化,咨询和外包成为了两个极端。以前的咨询公司只能把咨询的结果转化成一大堆报告,而现在的rpa公司和咨询公司的结合,可以把咨询的结果变成一个it系统。
未来的咨询公司会加强自己的rpa能力,而rpa公司会加强自己的咨询能力,两方最后甚至可能出现合并。这对两个行业来讲,都是颠覆性的。
“从当前rpa公司的业务流程来看,首先,客户会提供资料给rpa厂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做的事情。然后rpa厂商的项目负责人会和客户一起坐下来分析具体的需求。”鲍捷说道。
“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咨询过程,rpa服务商要懂客户的业务并且要比客户多一个技术视角,比客户更明白他能实现什么并且帮他做到。”
「雷锋网微信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雷锋网今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