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美国阿拉巴马州莫比尔市,一个类人机器人(saffir)扫描着“沙德维尔”试验舰上的熊熊烈火,随着它的红外线眼睛定格在火势中心,机械手臂中的软管精准射向火苗。
这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机器人专家专门为美国海军研制的船载自动消防机器人,也是机器人首次被用于救火。
saffir具备几项关键能力,它可以借助双摄像头看路及四处行走,通过激光传感器测量物体间的精确距离,以及用热成像照相机寻找火源。
saffir的实战演练,让世界第一次直观感受到消防机器人在火灾救援中的价值。
消防员的「金刚替身」
消防员,是和平时代最高危的职业之一。
仅过去四年,就有111名消防救援人员因公牺牲,而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
烈火、爆炸、高温、浓烟、毒气、缺氧等普通人一生中都难以遇到一次的极端环境,却是消防救援人员工作中面临的常态。
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最新发布的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接到96.2万起火灾报警事件。
频繁发生的火灾事故,瞬息万变的火灾现场,即便消防员们身经百战,也难保万无一失。
我国对消防机器人的重视,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863研究项目,2002年该项目下的“履带式、轮式消防灭火机器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填补了我国在消防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油品燃气、毒气泄漏爆炸、隧道、地铁坍塌等隐患丛生,急、难、险、重的恶性火灾现场越来越多,全国要求配备消防机器人的呼声高涨,各地出台的消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相继将消防机器人列入采购清单。
消防机器人的出现,能够真正代替消防救援人员进入“人不能及,人不能进,人不能为”等极度危险的区域,保障消防员安全的同时,也极大提升消防救援的效率。
浓烟与高温,是消防机器人面对的两大挑战。
在浓烟滚滚的火场中,看得清、看得准,是消防救援成功的关键。
消防机器人由于搭载了红外摄像头及热成像系统,可以精准分辨火场环境,探测周围的有机生命,并在第一时间将“看到”的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辅助指挥中心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
深入核心高温火场,对起火点精准灭火,是高效完成消防救援的另一大关键。
传统消防机器人,由于不具备耐高温能力,只能在火场外围辅助消防员执行任务。针对这一痛点,国内的力升高科研发出一款能够深入火场高温危险区域的“耐高温消防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在一千摄氏度的大火中,持续工作三十分钟以上,消防员只需在远离危险的区域,下达操作指令即可。
从火场外围,到进入火场中心零距离灭火,得益于整套耐高温系统性技术,包括耐高温防护技术,耐高温视觉监测技术,高温通信技术等。
随着研发进程的加快,消防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并且从轮式、履带式消防机器人,扩展到了足式机器人。
传统的履带式机器人,上可爬坡,下可涉水,牵引力大,且不易打滑,是石油化工、特高压变电站、大跨度空间厂房、隧道管廊、港口码头等大型受灾现场的救火英雄。
但当面对易塌建筑、废墟、石碓等障碍物,以及楼梯、室内等狭窄空间时,体型庞大的履带式机器人只能束手无策。
前段时间,云深处发布了一款“绝影 x20-消防侦察机器狗”,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款消防机器人没有沿用履带式的传统设计,而是采用四足设计,具有在狭窄复杂地形内自如行走的能力。
在智能探测上,云深处的四足机器狗被赋予了更强大的视力。
借助搭载的全景相机和双光谱云台,它既能从多个角度完整呈现现场全景,也能进行30倍变焦侦察远处微小的目标,还能穿透迷雾追踪热源。也就是说无论全景、远景还是被遮挡的场景,都逃不过机器狗的眼睛。
不仅如此,机器狗还可以通过搭载的旋转激光扫描仪,获取灾害与事故现场的高精度点云数据;通过搭载的深度相机与多线激光雷达,结合ai智能算法,实现动态避障,智能跟随,地形识别。
这些数据的收集,一方面为救援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可视化信息,面对瞬息万变的火灾现场进行灵活部署;另一方面,也为灾后数据分析提供有力资料,具有灾前预防的教育意义。
让生命不再冒险,消防机器人落地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消防产业也开始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017年,国家公安部消防局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转变。
2020年,消防改革后形成的应急管理部,进一步提出提升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和作战指挥的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以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实战需要。
国家号召下,众多企业躬身入局,消防机器人的市场随之扩大,从2017年的5.2亿元跳升到2020年的32.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4%。
消防机器人的阵营也愈渐丰富,并呈现出集群化的特征,形成了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高倍数泡沫机器人、高倍数侦察机器人、消防排烟机器人、消防巡检机器人、消防破拆机器人等几大主要类型。
设备即是战力,性能决定成败,无情的消防战场,消防机器人战队能让生命不再冒险吗?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肯定的,但从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未必。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认为,一个事实是,我国消防部队配备的消防机器人,不仅数量十分有限,各地区还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
当前,只有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的消防支队,少量配备了消防机器人。至于专业性更强、造价更贵的高倍数侦察机器人、消防破拆机器人等,更是只会出现在少数消防总队的稀罕物。
另一个事实是,尽管消防机器人具备种种优势,但当前的消防机器人更多被进行预防演习和宣传活动,很少参与现实灾情,发挥实践价值。
配备数量严重不足,实践能力不尽人意,暴露出消防机器人产业存在的几个问题。
首先,技术成熟度不够。当前国内的消防机器人,大部分以进口为主,国产消防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依然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在灵活移动、自主探测、透视技术、人机交互上,还需奋起直追。
其次,造价高昂。消防机器人属于高科技产品,面对的是火灾这样有极大不确定性和巨大破坏力的场景。成本不菲,再加上损毁带来的高昂维修保养费用,让消防机器人的普遍应用成为难题。
比如日本第一支消防机器人部队“scrum force”,仅由4个消防机器人组成,花费却高达14亿日元。如此看来,消防机器人被拉上“演习”的舞台,而非“实战”的战场,看似荒唐,却也无需大惊小怪了。
再者,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正是由于消防机器人的实际救援案例较少,发挥的价值有限,所以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重视,从而进入一种怪圈。
效率与准确,意味着最大程度减少可能的牺牲与死亡。机器人的应用与推广,无疑将颠覆现有消防作战体系,可以带来战术战法的革新,丰富救援手段,提升救援能力。
“机器换人”已经刻不容缓,期待随着技术成熟、成本降低,消防机器人大批走进真实战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