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智慧城市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郑志彬:数智城市之中国模式的四个关键要素 | 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 | 雷峰网-亚博电竞网

2021/12/18 23:35


作者 | 李溪

编辑 | 余快

2021年12月11日,由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 & ai 掘金志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在深圳正式召开。

本届峰会以「数字城市的时代突围」为主题,会上代表城市aiot的14家标杆企业,为现场和线上观众,分享迎接数字城市的经营理念与技术应用方法论。

在上午场的演讲环节上,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前华为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郑志彬为峰会带来了精彩演讲。

过去中国在信息化上有两个典型特点:

1、以前政府做数字化是电子政政务,电子政务就是做底座,做统一的云、统一的政府外网、政府内网,2、各个政府部门做独立的信息系统。

郑志彬认为,目前业内形成了一个共识,未来整个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城市为主体,以如何驱动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的智慧化为主体,让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相辅相成。

基于此,他提出四个关键要素:

一、推动跨层次、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开放要走向深水区;

郑志彬认为,国内虽然目前基本上70%、80%的城市都做了数据共享,但活数据少,有价值的数据少,仍然是数据共享的难点、痛点。想把数据共享做好,一定要找一个责任主体,一定要让责任主体对数据共享、对数据的应用负责。

二、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场景x走向深水区,实现三融五跨的目标;

过去智慧城市主要强调“1 1 n”:一个智慧城市,一定有一个大的云中心、一个指挥中心、n个应用。但单个领域的数据应用不叫智慧,只有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应用才叫智慧。下一阶段,智慧城市业务框架应该步入1 1 n x阶段,通过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场景x,走向深水区。

三、数字化转型不是信息化的简单升级,是提供全新解决物理世界问题的模式;

信息化的世界已经是过去式,未来是数字化的世界,数字化的世界是真正提供解决物理世界全新的解决方式。在他看来,数字化不是信息化的简单的升级,过去大家做了几十年的信息化,是把原来各种各样的流程,变成自动化。但今天的数字化是要把物理世界的问题数字化

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步入深水区,从独立建设走向持续运营服务;

打个比方,本来两栋高大上的楼,一栋只是建得很漂亮,环境很好,没有人用,建起来就建起来。可能过三年就变成烂尾楼一样。如果持续有人用、持续有人运营,它就像非常好的新开发的博物馆一样,总是有人使用。

传统做建设的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仅仅建设不做运营,导致数据共享很难、数据开放应用很难、跨部门协作很难,所以只有运营不断循环,有真正构建智慧城市的运营商,才能使城市的数据发展有生命力。

以下是郑志彬演讲全文,雷峰网ai掘金志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与编辑:

我的主题分为两部分:

一、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历程及成果

这张图你们应该在不同场合都看过,对于从事it、数字化科技的人员非常幸运,因为过去十年整个数字科技快速崛起。 

2010年在北美证券市场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只有两家做数字科技的企业:微软和移动。但十年以后的2020年有七家,这个数字是2020年7月份的排名,是真实数据。进一步的,十年之前做数字科技的企业市值在整个证券市场占比例是19%,仅仅十年,它就增加到了35%。 

从全球经济走势就能看出,在过去十年,数字科技逐步取代金融能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也开启了数字科技的第一轮社会经济价值突破。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广泛规模应用,未来十年将带来更加庞大的数字化发展机遇。

中国这十年发展很快,我们通过两条主线驱动整个数字科技的发展,一条是以城市数字化为主线,中国以强大的国家发展主义全面推动并引领全球数字化科技的发展。

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到2012年,中国住建部主导整个智慧城市的试点,乃至2014年八部委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到2018年中国已经有600多个智慧城市,超过全球60%。到2021年又站到了新的起点,智慧城市从试点走向城市数字化转型或数字化改革,真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提供核心支撑。

第二条主线是数字经济。在中国,数字经济的推动发于2016年,g20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数字经济”,彼时对数字经济的认识是“好的发展机遇”,但到2021年,仅仅五年,数字经济已经被中国政府认为是“全球的未来发展方向”。今年6月份,国家统计局正式把数字经济作为大的分类,其中有115个大类,449个中类。而中国制造2025、5g、人工智能、大数据......每一个都与数字经济息息相关,国家用两条主线带动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划驱动整个数字科技往前走。 

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相辅相成,数字经济经历了两化、三化到四化,今天的数字经济包含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治理,这也恰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

现在大家有一个共识,未来整个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城市为主要载体,以如何驱动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的智慧化为主体,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十年,确实收获了很多成果。

100%的城市已经开始建设类似“最多跑一次”的互联网 政务平台,让老百姓办事更简单。 

95%以上的城市(均指地市级)已完成以云计算统筹iaas层资源,部门独立机房基本被整合,打破机房孤岛。

95%以上的城市都已经大力推进数据集中、数据统筹,75%都建立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75%的城市已经建设了本地城市app平台,或多或少服务于市民日常生活,比如现在深圳很多事务可以在“i深圳”app上办理。

40%以上的城市开始着手建设了ioc或大屏,作为的城市数据大脑平台。

30%城市开始建立面向智慧城市统一的时空信息平台,服务于智慧城市各部门。 

25%的城市已建立城市级统一视频云平台,统一了各个部门的分散视频,实现了视频资源的分享应用,让ai造福民众各项服务,而仅仅两三年前视频监控仅仅是为公安的安防服务。

10%的城市已经开始建设“一网统管”的综合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在这十年我们成功探索了大统筹、大联接、大融合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模式,智慧城市也从单一的电子政务走向系统的数字政府。 

大统筹:城市是高度复杂的有机生命体,城市现代化治理和发展需要通过一体化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 

大联接:整合政务、视频、物联网等维度数据,通过ioc智慧大脑联接各行业应用,从打破孤岛走向联接孤岛。 

大融合:从云的融合走向数据的融合,打造智慧城市的共性能力平台,发挥跨领域数据应用的价值,提升城市各行各业的服务能力。

中国政府的传统信息化有如下典型特点:

政府的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就是建设统一底座,统一的云、统一的政府外网、统一的政府内网,然后各个政府业务部门建设独立的信息化系统。 

开始建设智慧城市之后,我们要做大统筹、大联接、大融合,除了传统底层的基础能力之外还要建立统一的共性能力平台和城市智慧大脑。

现在很多地方提的数据中台是不是共性能力平台?数据中台仅仅是共性能力平台的一部分,除了数据中台,还需要建设人工智能中台、物联网中台、视频共享中台。

在这些平台之上还要需要建设聪明的大脑,真正运营指挥的大脑,而不是简单视觉呈现的大脑。

实现这种能力需要各种各样的联接,只有真正把共性能力平台、底层基础设施、各行各业的应用连接起来,进一步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汇聚到智慧大脑,发挥决策的作用,这样智慧城市才是一体化的。

上面这张图阐释了这么多年我们如何去做大统筹、大联接和大融合。

2021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中国开启了新的数字化征程,今年政府推动数字化方面有很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以广东、浙江、上海三个省市作为起点。2021年1月份马兴瑞省长在《求是》上发表文章《加快数字化发展》,2021年2月份浙江提出数字化改革,2021年3月份上海提出做全域数字化转型。

今年也是“十四五”的规划年,各个省基本都是以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城市发展品质、数字化发展等为主题,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所以我们说中国未来五年到十年将进行全面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深入到企业、城市、个人方方面面将是主流趋势。

二、突破智慧城市中国模式的四个关键要素

在原有基础上,如何突破现有中国智慧城市的局面,走向更高的高度?我提出要考虑四个关键要素,这四个关键要素都是基于我们的实践得出。

关键要素一:推动跨层次、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开放要走向深水区。



现在基本上70%到80%的城市都做了数据共享,但依然存在难点、痛点,为什么他们做了数据共享还有问题? 

2015年,当时我作为整个贵州省大数据规划的总架构师参与了贵州省大数据生态体系建设,当年贵州省委书记提出数据共享是常态,不共享是例外,但真实情况是,能共享、有价值、活数据非常少。大部分地方的活数据少,有价值的数据少,这是现状。我们需要正视数据共享的难点痛点,破解当前大部分城市数据共享面临活数据少、价值数据少的现状,解决城市大脑决策、数据交易等更多业务浮于表面的困境。 

怎么解决数据难、数据少,让数据决策通过跨数据共享之后更加有效?我认为,想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一定要找一个有担当的责任主体,一定要让责任主体对数据共享、对数据的应用负责任。

比如去年我在北方的一个城市,与当地的大数据局局长交流,他表示“大数据局不要有任何数据,我们不建大数据中心,只建交换平台,所有部门交换数据,我们就提供交换机制。比如环保局需要公安局的数据,我把需求扔给公安局,公安局直接把数据给环保局就可以。”

这种大数据局是不作为的,他们的大数据也不会发挥任何作用。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最后他们做了智慧大脑指挥中心,只是汇聚各个部门数据罗列了一些数据应用。

今年我也非常高兴看到某中部地区的大数据局很有担当,其局长表态明确:一定要建真正的大数据中心,并且对整个城市大数据的质量、大数据的使用负责。所有可共享的数据都放到大数据中心来,并根据他们定义的应用规则共享数据。

未来想要做好数据共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模式,数据共享平台要从分布式共享走向集中式共享,因为集中才会有责任主体,因为有责任主体才有可能定义规则、才有可能真正使得数据共享。

下面举两个案例。

今年我给一些地市的市委书记、市长讲课时提到,哪个部门以安全的原因说数据不能共享,绝大多数一定是借口,是他屁股的位置有问题。实际上我真实的看到一些案例,在一些城市开放了大量数据,用了好多年,没出任何安全问题。

这个城市采用了”集中式”的数据交换模式,明确了数据开放共享的责任主体问题,已有106个业务部门的数据汇集到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开放共享真正的便民利民。

他们搭建的新生入学系统,联接了教育、公安、户籍、房产、国土、大数据局等多个部门数据。新生入学前两个月,基于大数据获取每个片区师资和待入新生等真实情况,通过有效算法根据均衡分配的角度对学区片区进行区域调整及教师资源调整,最大条件满足新生便利上学和优势教资资源匹配的目标。 

学区房动态调整,根据每年新生不同的情况,初生小孩入学不同的情况调整小区,提高新生家长的满意度。系统试用了一年多已发挥成效,极大减少了家长对新生入学的焦虑。 

在这个城市的大数据平台这套系统当前已汇聚了60亿 的活数据量,日交换超过130万 次,向所有部门开放提供了1145个数据服务接口。当前已经实现了公安数据的1200多个数据字段,社保的1100多个数据字段的开放共享。  

还有一个反面的案例,2021年年初,某个中部城市的市长刚上任,想要为老百姓做点好事,他提出“出生一件事”,他希望小孩出生,通过手机app半天内可以把小孩所有证件办好。

作为市长重点推进的头号工程,大数据局和各部门非常重视,但在推进过程中却发现了大问题,当前大量数据全部留存在省一级的平台,上下数据不互通,省平台的数据不回流给市平台。这样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尽管已完全提交了材料,但因为省公安厅的身份证是定期发放,并非实时发送。原来新生儿的身份证在本地办,上午办理下午就可以拿到身份证,如果通过统一平台去办,在整个业务中,市平台只是作为流程中转,所有处理流程在省平台终结。带来问题是,由于数据不落本地,省公安《户口本》证照数据通常是批量签发,导致新生儿户口本时间通常需要1—n天(最长可能达7天以上),好的“出生一件事”变成“烦恼一件事”。 

因此,数字化转型走到深水区,如何做到数字共享、如何做到左右上下的数据互通很重要。 

关键要素二:跨领域的数据融合应用场景x走向深水区,实现三融五跨的目标。

过去十年建设,已形成了1 1 n的智慧城市业务框架。任何智慧城市一定是“1、1、n”,一定有一个大的云中心,云中心上有各种平台,有n个应用,还有一个智慧大脑。“1 1 n”的重点是建立联接,经过近3-4年的实践,1 1 n模型逐渐发展成熟,得到很多业内认可。下一阶段,智慧城市应步入1 1 n x的阶段。2015年,我当时主管华为的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那年参加了英国格拉斯哥的智慧城市项目,他们有个很好的理念,“单个领域的智慧不叫智慧,只有跨数据、跨领域的智慧才叫智慧”。中国从去年开始,一些城市也都逐步接受了这个理念。

去年我们在两个城市重点做了跨域数据融合应用,目标是实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三融五跨目标。


这张图左边,是去年我们和深圳政数局合作的应用场景,由政数局牵头,每个业务部门提应用场景,应用场景只考虑跨部门场景,最后梳理出来110多个场景。这里有了几个典型案例,比如危化品全流程监管由安监牵头,涉及6个部门的数据;健康态势动态分析与预警涉及8个部门的数据;社保待遇领取人员无感认证涉及7个部门的数据。 

我们在福建也做了这种跨领域场景的梳理,像资金惠民涉及20多个部门数据。通过跨域数据的应用才能让数据的价值发挥更好,让补助真正发到老百姓手里。

未来智慧城市走向深水区,一定要把跨部门的数据、跨城区的数据综合应用起来。

关键要素三:数字化转型不是信息化的简单升级,是提供全新解决物理世界问题的模式。


今年在很多场合我都提到,我们不要再提信息化,信息化已经是过去完成式,未来只有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不是信息化的简单升级,是提供全新解决物理世界问题的模式。过去几十年我们考虑信息化,只有一个目标,把原来各种各样的业务流程变成自动化、信息化。 

今天谈数字化,是数字孪生,是把物理世界数字化之后,从“人的认知世界”变为“机器的认知世界”,所以数字化的核心就是要提供一种全新解决物理世界的方法。 

比如滴滴,没有滴滴的时候打车是能看到车才能打到车,有滴滴之后每个人、每辆车都是平台上一个点的数字,通过数字世界连接人和车,通过数字世界告诉人,车在什么地方,告诉车,人在什么地方。

这是我们在河南做的试点,我们已经把全域做了数字化改造,图片中亮的所有地方都是路灯、垃圾筒、市政的设施,所有地下管网、这栋楼中所有的东西进行了数字化。


进一步我们运用“5g ai 无人机 大数据”的实践案例,通过数字科技的应用提供了全新解决传统问题的方式。 

这是在江苏做的两个实际案例,一个是夜间偷鱼。原来夜间两点偷鱼无风险,巡防人员难以察觉,现在夜间偷鱼有风险,有了自动启停无人机的巡防,通过视频红外技术拍照,无人机通过5g把视频实时回传到云中心做计算,识别出非法偷鱼后会报警,无人机随时可以帮助巡防人员抓获违法者。 

另外一个案例是城市乱堆垃圾,原来城市环境监控有死角,完全依赖于人员巡查力度,现在通过高科技快速做到无死角巡查。 

关键点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步入深水区,从独立建设走向持续运营服务。


今天我们看到,传统智慧城市模式出现了问题,仅仅建设不做运营,数据共享很难、数据开放应用很难、跨部门协作很难,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要从项目建设走向项目运营,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呼唤智慧城市运营商。 

如何迈向智慧城市的运营?真正解决城市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首先,它需要资金,一个智慧城市需要几十亿的投入,需要资本加入,资本需要考虑运营模式,未来如何长期运营能够收回成本。 

其次,产业发展的诉求,一个城市光建设不行,没有产业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换“产业落地”;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 

再者,业务成效诉求。建设要有成效,结果要有预期,关注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成功,要求运营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和成功担责;

最后,持续发展诉求。成立专业的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政府向其购买服务;部门、市民可持续服务获得;投入产出的正向循环,资源和能力变现(数据、流程等)。

什么叫运营?本来两栋高大上的楼,一栋只是建得很漂亮,环境很好,没有人用,可能过三年就变成烂尾楼。如果持续有人用、持续有人运营,它就像非常好的新开发的博物馆一样,总是有人使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动中国数字化转型,如何构建数字智慧城市的中国模式,我想用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与大家共勉,你们看到这句话会觉得确实很振奋,他提到“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郑志彬:数智城市之中国模式的四个关键要素 | 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安防峰会

扫码查看文章
亚博电竞网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