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消息,近日,第三届健康产业投融资领袖峰会在北京召开。
峰会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中银国际联合主办。本届峰会主题为“汇聚洞见、引领趋势、智创未来”, 邀请了多位投资界、医药学界的专业人士进行主题报告,分享并探讨了健康产业的政策变化以及未来的投资发展趋势。
1日下午,在以《谋未来:新医疗新基建投资策略》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山蓝资本管理合伙人聂洪鑫、越秀产业基金新医药投资部总经理薛辰、康圣环球创始人兼ceo 黄士昂、数坤科技ceo马春娥、第四范式副总裁、主任科学家涂威威、南燕保险科技coo黄丽丹,围绕生物医疗行业的未来投资与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中银国际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王立新主持本场论坛。
王立新:我是中银国际直接投资部的负责人,过去四五年主要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方面进行投资,现在也关注5g和医疗赛道。下面,请各位介绍一下各自公司的业务。
聂洪鑫:山蓝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投资的基金,主要的赛道是医疗器械、新药、医疗服务。我们是产业背景的投资人,所以关注重点在中早期的项目。
薛辰:越秀产业基金成立有9年的时间,生物医药投资是最早开启的板块。目前,越秀产业基金在管的生物医药项目总资产规模在13亿左右,股权直投总体大约100多亿的已投项目。在生物医药领域,越秀产业基金会从天使轮覆盖到ipo轮,也有不同的基金适应不同的投资策略。
黄士昂:我的背景是医生,同时在美国产业界和临床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回国后创立康圣环球。我们正在完成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由中信产业基金领投。主要业务是大型医院的专科特检,80%的客户是三级医院,50%以上是三甲医院,覆盖全国3000多家医院。目前有2000多名员工,规模在10亿左右。
马春娥:我毕业之后就加入了ibm,在ibm创新研究院工作了十年,2017年创立了数坤科技。我们主要是打造数字医生,缓解医疗资源的供需问题,目前来到了pre ipo轮。
涂威威:第四范式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定位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平台的提供商。过去六年时间,我们服务了超过8000家客户,落地12000多个案例,覆盖金融、能源、医疗、制造、零售等等各行各业。
黄丽丹:我们是成立于2015年的互联网保险科技企业。截止今年10月15号,我们发布了第五轮c轮融资。我们做的事情是两端,一端是保险行业,做保险的saas平台,做系统的通道;另一方面是保险产品的定制,在保险产品中融合医疗服务,以及通过保险为医疗服务付费。
王立新:疫情期间,整个世界都缺特效药和呼吸机。这种需求缺口会不会促使药械行业产生新的爆发点?
聂洪鑫:近年来创业板、港股的18a等各个板块的开闸,让堰塞湖效应逐渐减弱,很多企业实现上市。从医药板块来看,肯定是越来越火热。尤其是最近一年,器械板块也空前热门。这给我们投资方一些压力,第一是出手要快、准,同时还要对项目进行准确的估值。因此,我们还是要非常早地沉入市场,寻找优质标的;从产业角度来看,企业家也面临一定的压力。压力在于,给你犯错的机会越来越少,整改、纠错的机会都非常紧迫。
今年下半年,有几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和趋势,跟大家分享一下。
最近的一个季度,我们在几条赛道里,成串儿地跟创始人进行访谈。我们看到,非常多ai技术在植入、介入方面落地应用,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点。在我们拿到的最新报告中,国外ai在神经领域的落地项目比例超过了29%,排名第一,这是ai的最新热点。
其次,我们仍然关注互联网,但是“医疗 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 医疗”,核心还是去满足医疗需求。医患端、药患端、保患端这三端的有序联动,需要用数字化基础打造数字化的产业平台。
我们觉得it在这个领域里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领域的体量大,it技术的强度要求大,投资人的资金量要求也很大。一旦是数字端把这几个产业、几个联动的板块对接起来,对于行业的战略发展,业务平台的搭建以及发展的逻辑都会有影响。
王立新:谢谢聂总,我们知道越秀基金也助力广东引入了很多医疗器械、ai方面的企业,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体会?你们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标准?
薛辰:我们是从招商引资和产业孵化开始做起,从美国、日本、京津冀、江浙沪等地先后引进了十几家企业落户到广州经济开发区。截止到今天,我们从天使轮和a轮投的一些企业,逐渐走向了资本市场。
越秀产业基金的投资心得,讲两个关键的点。
一个是技术驱动。我们为什么投创新药?创新药背后有国家政策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在创新药领域,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专利的人,可以逐渐地基于现有的cro、cdmo等体系,走向前台、走向商品化。
器械领域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新材料、新技术,最终让国产器械从单纯的进口替代走向创新。
另外,越秀产业基金重点关注价值交付的观点。医保控费也好、器械联动也好,政府希望用最少的钱满足更多病人的医药健康需求。这时候,就需要以一个更高的性价比,去完成生物医药产品从生产制造到交付的环节。
所以越秀产业基金会重点关注那些掌握核心生产技术的,确实能够提高整个产品性价比的企业。
王立新:请黄总分享一下高端医疗和第三方特检在中国市场的看法。
黄士昂:我本来想在美国考医生,后来到了医院。我发现,白血病这一类的病人,都不在美国的大医院,而是在社区治疗,也不住院。到社区后,你会发现病人的检测报告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是把标本送出去。
美国在医疗服务的效率和平等上做的比较好。不管在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医生,提供的是平等的信息。我们在80年代做医生的时候,我和我的同学同等努力、同等勤奋、同等才华,就是因为两个人在不同城市,或者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医院,三五年后的差距就出来了,因为我们得到的信息不对称。
十几年来,我们在血液检测这个领域,在中国已经占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未来,我们希望做更多的专科。很多人觉得,中国的大医院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有设备有设备。实际上,大医院在专科领域是作坊式的。因为越大的医院,专科越分越细。
专科的基本特点是什么?高精尖、新、少。一个医院再大,即使有10000张病床,但是在一个专科里可能只有50-200张病床。当我们面向一个专科在全国做的时候,就变成十几万张病床。所以发展速度、规模、研发能力都会比较强。这也是为什么梅奥医学中心会在150年的历史上,第一次投资了美国以外的机构。
在华西医院,也成立了由我们控股、有资本架构的华西康圣。中国医疗收入的主体都在大型医院,而他们在专科领域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我们想在产业的上下游进行拓展,从基因到蛋白,从细胞到临床数据,我们有人工智能来进行智能化的云端分析。
沿着产业链走出去以后,我们也希望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拓展。如果不是疫情,我们会在新加坡和东南亚提供检测服务。我经常和国外友人说,中国人有两个“野”:野路子,野心大。对于未来,我们审慎乐观,但是也有几个挑战。
一是中国在管理制度上的改革开放远远不够
二是高精尖新的药物治疗上面。我们每年开发投入1000万美元以上,开发100个左右新检测项目,我们的产品在西方国家不需要报fda批准,但是中国相关的制度没有上来,所以不得不在香港上市。
三是资本要鉴别出有患者需求缺口的项目,这种能力还非常欠缺。
王立新:下一个问题想问问马春娥总。从你们的角度来看,ai在医学影像、医疗领域能走多远?
马春娥:创业将近四年,感触还是挺多的。之前在ibm,我一直从事云计算、人工智能,尤其是和医疗的结合。2017年创业时,我觉得ai医疗是一个最大、最有意义的赋能场景。因为医疗需求是刚需,而医疗又是技术驱动的场景。我到今天信心非常足,为什么?聂总也说到,美国批准了70多个医疗ai的应用。
在卒中方面,我们和宣武医院有一篇文章发在了顶刊上,应用的效果比较好。从赋能人类医生的角度来看,用传统的方式,医生需要点100多次鼠标才能处理一个病人。现在有了ai,只需要点4次鼠标。所以,ai对行业的推动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没有人可以拒绝。
其次,ai应用的场景和病种拓宽了。以前的ai可以筛查肺结节、糖网,现在则是处理卒中这样的复杂场景,将解剖结构下的病变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ai能走多远,我觉得技术层面没有问题。接下来,是在产业层面形成规模化的收入。目前,nmpa已经批准了五张证,审批经验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我们的证也马上下来。目前,我们同步开展了五个临床试验。明年有很多注册证都会拿下来,这样就有更多的商业化机会。
今年,我们也与国际大厂合作,有非常大额的采购。因此,产业也看到了ai的价值。我觉得ai医疗前途无量,就像20年前不知道阿里走多远,但是现在阿里还没有到达天花板。因此,我也呼吁所有的投资人,在这个赛道上多多布局,加速行业的发展。
王立新:下一个问题想请问一下涂总。第四范式早先是在金融领域布局,现在也在医疗行业发力。想请你们谈谈创业的感受。
涂威威:我们是一家人工智能服务企业,最早介入金融也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数据非常好。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的技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规律,这一点,机器鄙人做的更好。
而且,机器还有一个好处是可复制,而且实时处理一些事情。这个人类远远达不到,复制一个专家的成本非常高。
比较一下金融和医疗,医疗领域的数据基础确实差很多。人工智能就像是一辆车,数据就像是道路。以往,医疗数据这条道路并不好。所以,要致富,先修路。
目前,随着医疗机构的不断改革,数据的治理越来越好。医疗领域涌现出诸多的ai应用,例如数坤做的医学影像、以及慢病管理、药物研发。
医疗场景不是“点”的问题,而是一个“面”的问题。在很多行业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但是医疗、制造业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
达到这个状态的核心是要规模化,不只是在一两个点上应用人工智能,而是全面赋能。我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底层框架的发展,投资机构的目光要更长远一些,不要看到那些立马产生效益的项目。很多情况下,那些不断构建数据闭环的企业,未来可能会有更强劲的发展。
主持人:今天我们也邀请了南燕科技。南燕科技是一家保险科技公司,现在医疗健康与保险的跨界比较多。想请问一下黄总,这两个领域的结合,你们怎么看?
黄丽丹:保险与健康是离不开的概念,我们最早是做保险行业的saas,核心是通过产品和风控体系,帮助保险公司让客户获得利益平衡。健康险是现在最热的话题,虽然健康险都处在亏损状态,但是没有公司可以回避这个热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既做健康险又想做风控,我们必须深入医疗行业里。
有两个词,可以形象地描述保险跟健康、医疗的关系。保险公司是服务支付方,医疗机构是服务提供方。这两个描述,解释了为什么要把这两端融合起来。从医疗服务的支付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两方面的信息可以分享。
一个是私立医疗机构或者高端医疗机构的发展,这些机构收入的30%-50%来自于保险客户的支付,包括我们知道的创新药和创新疗法。创新意味着成本高昂,保险客户就成了第一大选择。因此,保险行业和私立医疗以及高端医疗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在7000亿左右,到2025将达到两万亿。庞大的商保付费将是未来医疗、医疗行业创新的基础。
站在南燕的角度,我们提了“中国的hmo”这个概念。为什么?
今天的圆桌主题是新基建,站在我们的角度,是要建设两条高速公路。前端的高速公路是保险行业的saas,对接100多家保险公司和1000多家保险中介,在这条路上跑着庞大的保险交易数据。
后端的高度公路是tpa服务,这是隐藏在销售机构背后的东西,大家没有实际的感受。2019年,南燕科技也完成对健康险tpa服务商「medilink-global中间带」的收购,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健康保险第三方管理的专业独立服务公司,经营了15年。
因此,这两条高速公路是我们业务的基础,融合起来就是保险产品的定制。我们会设计一些更有竞争力、更适合特定人群的产品,例如针对儿童的医疗保险,针对特定药品、疾病的保险产品。
未来,我们看到的巨大潜力可能在医生诊疗还有医药领域,这个是我们下一步的产品开发方向。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蚂蚁金服最近在准备ipo(现已推迟)。而在医疗领域,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在资本市场上都是百亿美元规模。想请问一下,医疗科技领域有没有可能出现蚂蚁金服这样的公司?
聂洪鑫:刚才提到,医患端、药患端、险患端,在这三大模块里实现量级反映和大规模体量增长的目标,非常有可能。
薛辰:智能与医疗的关系,最大的价值是解决了医疗服务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不平衡。就像数坤做的事情一样,医生是不可能一直保持清醒,一直保持旺盛精力,电脑是可以的。我认为,智能与医疗结合后的未来非常可期。雷锋网